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台科大智慧型建築megahoue

引用網址: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3860739

一、推動目的


圖1說明: MEGAHouse所代表的意義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科技應用爆炸的時代,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被列為是其中最值得觀察的十大技術之一,這是一種以無線射頻訊號自動辨識目標物件的技術,使每一種物件都和我們人一樣具有清楚而完整的身份履歷。目前世界各先進國已經將RFID技術應用於包括物料追蹤盤點、醫療照護、行李管理、門禁管理等各種的產業。
  因此96年起內政部優先推動,由本所負責之『無線射頻辨識(RFID)於建築產業之應用計畫』科技計畫項下,即規劃執行『無線射頻辨識(RFID)於建築生命週期之應用-開放式建築MEGA House示範屋』計畫,執行方式係由本所委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生態與防災工程研究中心之產學合作計畫,結合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術應用與開放式建築理念,實驗建置一開放式建築MEGA House示範屋,除了兩者技術整合外,另做為建築本體及各項先進技術創新應用的實驗整合平台。

二、建置內容
  MEGA House示範屋為三層樓高度,結構型式為鋼骨框架式版片系統,建物構件均以模組化規格化的方式,在工廠事先生產製造然後載運至預定地點組裝興建,並能因應增/改/遷建需求,重新進行結構體分析及組裝。展示地點:台北市景福街102號。


 所謂MEGA House,其代表的意義及理念,可以由M、E、G、A這四個字母所代表的意義來說明(如圖1):


  M-Material:是指使用永續化的建材,它採用的是奈米自潔材料,可以降低外牆清潔維護成本,並能因應增/改/遷建需求,讓構件重複拆除使用,達成再生循環永續發展的理念。


  E-Electronic:電子化管理,包含五個重點,(一)發展RFID門禁控管系統,有效控管人員進出;(二)結合前項成果,研發RFID空調溫濕自動監控調節系統,減低能源消耗;(三)RFID資訊門牌的建置,如此可辨識建物身分以方便建管、地政作業;(四)應用RFID進行建物管線定位,避免變更裝修之拆除與開挖損及既有管線,(五)建立鋼筋檢驗RFID防偽管理機制,防止鋼筋被置換掉包。

  G-Green:綠建築設計,引進太陽能發電以減少電力使用,並利用隔熱玻璃降低室外溫度對室內溫度的影響,再透過太陽煙囪與地中管的空氣對流,引進地下較低溫的空氣維持室內恆溫,達成冬暖夏涼節省能源的目的。

  A-Automation:營建自動化,包含二個階段,首先建築生命週期前半段的規劃設計、生產製造及營造施工階段,結合RFID技術與4D動畫進行物料與工程管理;在建築生命週期後半段的使用維護及循環再生階段,則應用RFID標籤履歷管理的功能,利用標籤儲存建築物構件之相關資訊進行建物的循環再生。在建構MEGA house示範屋縮尺模型時,每一物件都會預先按置一個RFID標籤,同時配合開發MEGA House工程即時監控系統,用來輔助示範屋生命週期各階段的施工作業情況,例如從「規劃設計階段」開始可提供施工前的組裝情況;在「生產製造階段」,建築物構件的生產過程;在「營造施工階段」,可依事前已規劃之構件運輸儲存及組裝順序讀取各個構件的RFID標籤,以進行組裝確認,當我們在前端讀取RFID標籤的同時,前後端的監控系統會忠實的在螢幕上以3D動畫的型式,同步顯示此一構件的組裝時程;而在「使用維護階段」可依個別的使用需求,應用RFID進行增/改/遷建等行為模式的分析與重組。

三、參與團隊及建置成果

(一) 計畫團隊跨領域整合二校四學院五系所共6位教授及20多位博碩士研究人員。


(二) 二十四家國內知名廠商參與設施項目。

四、未來發展

  為能突破國內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的整合應用瓶頸,在傳統之建築領域範圍,導入破壞式創新的精神,由舒適安全居住空間、永續節能環境,及人文感動關懷之需求議題切入,利用來自大自然及老祖宗給我們的智慧及啟示,如融合自然界光、水、風、植物於建築的材料、構件(水泥板、鐵件、玻璃)及本體空間中,並思考如何導入本土創新及再利用的材料及構件,環保節能、感測控制等高科技設備強項,並以台灣地區建築型態之內外實體與空間為一整合應用平台,帶動建築與營建領域可實際應用之跨領域研發,達到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結合的效用。
  未來本計畫將延續RFID關鍵技術進行MEGA House跨領域的整合研發之經驗,深入進行輕量化、成本降低及各項材料、結構、設備、系統、環境等性能驗證改良外,並檢討於4~7樓層建築應用可能性,及相應的各種進化構想。此外,更將構思建築各種實體元素、系統及人文環境等不同領域創新科技或觀念,針對既有建築空間改善所需對應構法、工法進行系統化思考,探討各種可能的運用,使創新科技產品於既有建築物之實體及空間中得以無縫的嵌入,隨插即用的應用結合,以本計畫為整合應用平台及具體呈現。


資料來源: 建築研究簡訊第66期/作者林谷陶 2010/3/10

沒有留言: